“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据我所知,多数数学老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
1、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
2、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
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两个条件:
一、师生互动,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
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就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就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驯服听话的孩子,师道的尊严就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比较难于做到的。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教师这种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其实不转变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随机阅读
- [学科教育] 作文教学中的“四追问”
- [学科教育] 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
- [学科教育] 浅议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 [学科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自主学
- [学科教育] 有“生活味”的数学课堂
- [学科教育] 初中数学新课堂良好师生关
- [学科教育] 浅谈数学教学之生活化
- [学科教育] 以中学语文课程为例谈教师
- [学科教育] 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 [学科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学科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
- [学科教育] 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议
- [学科教育] 如何提高数学课程的课堂教
- [学科教育]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探
- [学科教育] 谈钢琴基本功训练中的几个
- [学科教育] 在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上飞
- [学科教育] 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能
- [学科教育]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 [学科教育]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提高数
- [学科教育] 开放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
- [学科教育] 中学物理教法选择与优化策
- [学科教育]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举
- [学科教育]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
- [学科教育] 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因材施
- [学科教育] 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之我
- [学科教育]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